阿里巴巴的几个关键年

本文是9月21日《经济学原理》小课的记录,本次小课讨论了阿里巴巴的发展历程。


市场

许多同学在memo中说,马云和阿里巴巴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响应了市场需求”。如果我们把这里的市场理解为服务市场,阿里巴巴是作为渠道或者说信息供给的一方,而中小企业是需求的一方,那么这么说也无可厚非;但是,更加准确地说法是,中小企业是商品的供给方,而外国的采购商则充当了商品的需求方,原先这个市场是不存在的,而马云创立阿里巴巴是“创立市场”,使得交易得以实现。

前一种说法还有一点瑕疵在于,阿里巴巴做的是一个平台。平台最重要的特点是所谓的网络外部性:简单地说,在平台上的人越多,则每个平台上的人收益越大。平台与平台之间一定是竞争的,大家都想吞并对方成为唯一的平台(这样对社会也是有利的,两个平台合并成一个平台后,本来不存在的平台间合作就变成了可以存在的平台内合作),而且用户也会有这样的期望,这也是为什么Facebook和人人是没法合作的。如果认为阿里巴巴是信息的供给方,会推导出怎样的结果呢?那么根据比较优势,一家美国公司应该对于美国更加熟悉,所以阿里巴巴应该向国外买服务,而不是自己去收集,这和实际是不相符的(阿里巴巴作为平台会希望美国商户也选择阿里巴巴而不是别的平台然后再交换信息)。

还有一些同学提到了政府政策支持,必须更正一点,支付宝受到政策支持并不是十大原理中说的“政府有时可以改善市场的结果”,正相反,eBay在这场竞争中作为外资受到限制,反而说明政府干预了市场。我猜测大家可能觉得免费就是好的,淘宝的免费是更好的市场结果,这个观点太过朴素了;经济学上所谓的改善市场的结果是指,市场失灵有时降低了社会总福利,政府政策可以纠正这种情况。比如工厂生产高污染产品的时候,做决策并没有考虑污染的成本,这部分污染造成了环境问题,但没有人去负责,因此政府对工厂进行罚款,使得工厂生产该产品的成本上升了,他们会相应的减少产品,尽管交易量减少了,但是污染也减少了,总的来说利大于弊,这才叫改善市场结果。

再回过来看政府管控外资的政策,在接下来的几章中将会讲到比较优势理论,它认为,如果中国生产轮胎具有比较优势,而美国生产油箱具有比较优势,那么应该各自生产占有比较优势的产品,然后进行交易,这也体现了贸易使双方都更好的原理。然而,比较优势理论有一个问题在于,它把一个国家抽象为一个劳动力,认为这个劳动力可以很快地进行调整自己所擅长的领域,这对于个体成立,但对于国家却未必,轮胎工人很难一下子转而生产油箱,这里面存在摩擦性失业的问题,而作为一个政府,不仅要考虑国家的经济状况,也要考虑政治状况;底特律汽车城的衰落可以说是比较优势理论所预料到的经济结果,但是随后底特律整个城市的发展也陷入了困顿,人烟荒芜、治安状况变差等等,则是随之引发的意料之外而情理之中的连锁反应。除此之外,有一些新兴产业,国家也不知道是否属于自己的比较优势,所以可能采取贸易保护;或者,有些产业涉及到国家安全,比如军火,即使美国人造枪再便宜,中国人也很难放心把这个产业交给别的国家,像稀土矿则是因为属于重要的矿产资源,尽管中国开采稀土矿具有比较优势,但是仍然要逐渐管控对外国的出售。


免费

免费也是很多同学都提到的重点话题,我就略过为什么免费吸引了顾客这个问题,以及马云为什么要采取这样一个策略的问题,大家基本上都说得很清楚了。

我先来解释一下天猫的收费,如果免费真的更好的话,为什么会有商家愿意去一个收费的平台呢?我们来考虑这样两家店,一家店是卖正品毛绒玩具的,卖的比较贵,20块钱一只;另一家店卖同样的毛绒玩具,但是他们的做工或者填充物都要差一些,但是消费者很难分辨出来,因为用料差,他们卖10块钱一只。

假如现在只有淘宝,这两家店都开始卖毛绒玩具,消费者一看,一个10块一个20块,卖的东西又没什么差别,果断选10块的,这样20块的店的销量就差得多,没办法他们也只能卖10块钱一个,勉强维持生计。然后现在推出了一个新的平台叫作天猫,要求只有卖正品的可以注册,还要交5块钱认证你是正品的费用,那么正品店算了一笔帐,每一只虽然多交5块钱给天猫,但是我能卖20块钱,所以相当于净挣了5块钱,于是就欢天喜地地在天猫开店了;此时,由于用料差的店不能证明自己卖的是正品,大家都不来买了,他们不得不卖8块钱一只才能保证收益。

这就是所谓的信号理论,上了天猫的店花费一定成本放出了一个信号:我是正品,此时消费者就从本来不能够区分两家店而只愿意付相同的价格(称为混同均衡)到了能够区分两家店而愿意付出不同的价格(称为分离均衡)。这个理论在生活中的应用是,学霸和学渣在简单的课程上无法区分出能力高低,因此用人单位只愿意付一个相同的工资;为了避免这种状况,学霸会选择学渣必定挂科的困难课程,这样用人单位一看你修过这个课就知道你是学霸,给你一个较高的工资,而没修过的就是学渣,工资会比之前更低。

实际上,混同均衡很有可能同时伴随有逆向选择:用人单位付出的工资一定是取学霸和学渣的平均水准,因此学霸会考虑另谋高就,而接受这个工资的必然是学渣,用人单位就花了冤枉钱了,因此这里潜藏了社会效率的损失;但分离均衡中,学霸为了证明自己是学霸,需要多修一门困难的课程,因此付出了更多的精力才得到了适应自己实际水平的工资,这也造成了社会效率的损失。

再说一下课上一带而过的关于收费会不会和税收那样降低社会总福利:将收费类比为税收没有太大问题,但关键是怎样的税收。注意到税收楔子是在对每单位物品征税的情况下出现的,如果是征人头税(比如一个商户就交一万块,不管你卖多少商品),或者是对利润征税,在这两种情况下,征税都不会改变商家的供给曲线,因此也不影响价格和社会福利,只是把本来给商家的一部分钱转移到了国家手里。


支付宝

关于支付宝是如何解决风险问题的,我在课后和几个同学大致描述了一下,这里我们先假定原来是由买家先付款,卖家货到付款的(不知道大家小学初中有没有订过杂志,订杂志都是先付一年的钱,然后对方一期一期寄过来的)。原来存在一个怎样的信用风险呢?由于是货到付款,卖家可能拿到钱之后决定发次品给买家,当买家发现拿到的是次品的时候,再去维权是很困难的。用博弈论的话说,这是一个拓展式博弈(图我就不画了,大概是买家现决定要不要付钱,如果付钱则卖家决定发什么货);根据反向推理,在卖家发货时,发次品比发正品合算,因此买家付钱拿到的一定是次品,这比买家不付钱要差,所以买家一开始就决定不付钱(也就是不买)。

支付宝的出现,意味着,如果卖家发了次品给买家,买家可以选择立刻退货,申请支付宝退款。由于钱很容易要回来,卖家可能还要承担运费和机会成本,因此卖家发次品的收益降低了,如果降低到比发正品的收益更低,在买家付钱时收到的一定是正品,这比买家不付钱要好,因此买家决定买东西。只要买东西,淘宝就有赚钱的可能。

支付宝同时可能充当了给阿里巴巴提供现金流的功能,这也是有同学提到的。但这一点我不太清楚所以也不敢妄下断言,从准备金的角度来说,支付宝中买家已经用于付款给卖家的那部分,应该是被冻结起来不能够动用的(否则用户一旦来取款就要拆东墙补西墙,这还是比较危险的),这样一来只有支付宝中没有用来买东西的钱可以动用,就比总金额少得多了。但如果没有冻结的话,那将会是一笔很大的现金流(或者起码是很容易变现的资产),尤其是支付宝用户如果买了东西到货之后没有立刻评价,那么这部分钱相当于给支付宝发了个几天的无息贷款,这部分息差累积起来还是很惊人的。


企业家精神

这里就不谈泛泛的比如企业家需要魄力、胆大心细等等之类,大家也都说过了。投资领域有一条准则叫作高风险高收益,其实对应到股票等理财产品中,这是可以根据一些假设根据CAPM理论计算出来的。然而这里面有一个问题是,高风险高收益这句话,就等于是十大原理的第一条,人面临权衡取舍,但是这并没有说明人们该怎么进行权衡取舍。这里我们权衡取舍的就是风险和收益,作为一个普通人,我们往往是风险厌恶的,也就是说,同样的收益,风险越小越好,结果是我们会更多地考虑,说不定就是差的那个结果发生了(有点像所谓的墨菲定律)。而我觉得,很多企业家有时候可能是风险偏好的,同样的收益,风险越大越好,结果是他们会更多地考虑,说不定就是好的那个结果发生了(注意这里的说法不严谨,只是一个通俗的解读),因此他们会更敢于去拼一把。


阅读 · 译介 · 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