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讲:More on College Admission 择校问题补遗(三)

​之前我们讨论的一直是学生可以操纵最后的结果,但实际上学校也仍然有一定的自主权,虽然priority是由政府决定的,但是学校可以假装自己没有那么多位置,反而能获得更好的学生。肯定会有同学表示:这怎么可能呢?多了一个位置,就好比是扩大了你的决策集,应该总是better off的呀?但是请注意,现在我们面临的机制设计问题,本质上还是博弈论问题,这是一个动态的决策,很多时候减少自己的选择是能够帮助玩家取得更好的结果的。

我们先简单地考虑一个例子,有两个学校A和B以及两个学生1和2,学校A有两个位置,学校B只有一个位置,学校A更喜欢学生2,学校B更喜欢学生1,但是学生1更喜欢学校A,学生2更喜欢学校B。

假定我们按照由学校向学生“求婚”的DA算法来进行择校过程,学校B选了学生1,学校A两个都选了,此时两个学生都会去学校A。但是学校B还没招满,于是它又去招揽学生2,学生2就乖乖地去学校B了,学校A只留下了自己的次选学生。

归根结底,学校A做错的不就是好死不死地在第一轮把学校B喜欢的学生给抢走了嘛,那么如果学校A假装自己就只要一个学生会怎么样呢?学校A在第一轮就不会要学生1了,学生1留在学校B,学生2留在学生A,对学校来说皆大欢喜(对学生来说自然是worse off咯)。

聪明的同学可能已经发现了,如果是由学生向学校“求婚”呢?这时候,不论学校A是不是假装减少一个位置,终归是学生1去学校A,学生2去学校B,这种情况我们就称为“不可通过容量操纵的(Non-manipulable via capacities)”。

首先开始更系统性研究这个问题的paper是Sönmez(1997,JET) “Manipulation via Capacities in Two-sided Matching Markets”。他告诉我们,当学校和学生(在论文中是医院和实习生,一个道理咯)至少有两所和三名时,所有的稳定匹配规则都是有可能通过容量操纵的(所谓有可能,指的是存在特定的偏好和配额,使得其中至少有一个学校减少自己的配额能够得到更好的结果)。

啊,我是不是没有讲什么叫稳定匹配规则?其实上面提到的由学校向学生“求婚”的DA算法(因为得到的是对学校(文中是医院)最优的结果,称之为HOSM,即Hospital Optimal Stable Matching)或是学生由学校“求婚”的DA算法(IOSM,即Intern Optimal Stable Matching),都属于稳定匹配规则,它们保证了对于任意的偏好R和配额q,都能给出一个稳定匹配。实际上,稳定匹配规则并不关心中间的过程(分成几轮啊,谁向谁求婚啊,拒绝或是不拒绝谁啊),而是一个黑箱,输入任意一个(R,q)的组合,给出一个匹配μ对于(R,q)都是稳定的,就算做一个稳定匹配规则。也就是说,我完全可以制定这样一个稳定匹配规则:如果学生1认为学校A是accpetable的,那么就给出HOSM的稳定匹配,否则给出IOSM的稳定匹配。

简单的情况下,比如当只有一个学校的时候,它一定会用完自己的配额,所以不会主动减少容量;当只有一个学生的时候,他会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学校,学校减少配额是没有意义的,要么就是那个学生本来就不选你,要么就是那个学生选了你,你把名额从大于一的任意数减少到一,结果也不会变,如果再减少到零连唯一的这个学生都没有了。当有两个学校和两个学生的时候,可以证明IOSM是无法通过容量操纵的。(咦突然发现作者没有证明如果有两个学生和多于两个学校的情况……不过好像这时候显然IOSM也是无法通过容量操纵的……)

那么至少有两所学校和三名学生的时候会发生什么呢?其实只需要一个反例,这个反例是这样的:

先看恰好有两所学校和三名学生的情况,这时候的偏好和priority分别是
(注意这里学校的priority是用集合的形式给出的,这是正式的写法。如果写成之前的1 2 3,无法看出学校会更喜欢{1}还是{2,3})
PA: {1,2,3} {1,2} {1,3} {1} {2,3} {2} {3}
PB: {1,2,3} {2,3} {1,3} {3} {1,2} {2} {1}
R1: B A
R2: A B
R3: A B

当两个学校的配额容量都是2的时候,稳定匹配只有一个,那就是(A 2,3)(B 1)
当两个学校的配额容量都是1的时候,稳定匹配也只有一个,那就是(A 1)(B 3)
(同学们可以拿出纸笔自己验算一下~)
但如果学校A的配额容量是2,而学校B的配额容量是1的时候,稳定匹配会有两个,其中一个是(A 2,3)(B 1),另一个是(A 1,2)(B 3)

这时候让我们来构造稳定匹配规则吧,我们只需要考虑在这三种不同配额的情景下,分别给出哪一种稳定匹配就可以了,显然前两种情景已经不用选了,关键看第三种情景:
如果选(A 2,3)(B 1),这时候把第三种情景作为初始情况,学校A把自己的配额从2减少到1变回第二种情景,对它来说{1}比{2,3}更好。
如果选(A 1,2)(B 3),这时候把第一种情景作为初始情况,学校B把自己的配额从2减少到1变为第三种情景,对它来说{3}比{1}更好。
所以无论我们在第三种情景下怎么选,总存在一组(R,q),使得其中有一个学校减少配额能够得到更优的结果。

还没完,因为我们要证明的是“至少”两所学校和三名学生,那么我们在已经有两所学校和三名学生的基础上,加上更多的学生和更多的学校,这些新增的学生不愿意去任何一所学校,而新增的学校不愿意招收任何一名学生,显然在所有的稳定匹配中,这些学生和学校都保持“单身”,不影响结论成立。

当然,这种举反例的方式有点无赖,而且基本上不可能普遍适用。但无论如何,这篇paper开辟了一个新的领域,也说明了这个问题值得得到重视(毕竟这个结论是“几乎都能被操纵”)。后续阅读推荐Ehlers(2010) “Manipulations via Capacities Revisited”,进一步归纳和总结了一些性质和结论。

顺带提一句,如果我们抛弃稳定性而只考虑帕累托最优和防止通过容量操纵的话,其实有一种很简单粗暴的匹配规则:首先把学校编个号,然后学校1先过来挑,挑到配额全部用完或者所有acceptable的学生都挑完为止,然后学校2来挑,然后学校3……对于每个学校来说,减少配额是没有意义的,假设这个学校的配额是p,在这个机制中挑了q个学生(p>q),如果把配额减少到q,q+1,q+2,…,p-1,结果不变,还是挑q个学生,如果把配额减少到q-1,q-2,…,1,0,那连q个学生都挑不满,而前面的学校又不会因为你减少了配额给你留一点更好的学生,结果只会更糟。这个规则也有一个名字,叫作Serial Dictatorship(中文大致叫“序贯独裁”吧)。


(2015.06.19 @ 微信公众号 @ 《第三讲:More on College Admission 择校问题补遗(三)》)


阅读 · 译介 · 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