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我拿不到特奖

杨老师说“只有特奖才是真牛,别的都是扯。”

我知道我拿不到特奖,所以我来扯两句。

我的GPA从大一开始单调递减;物理学导论期中考,本班(经26)平均88,我只有75,去查卷发现助教多给了12分,第二天在篮球场上接到老妈的电话痛哭流涕,虽然不是第一次,但确实是最深刻的一次怀疑自己;优秀学术人才培养计划面试那天,我从面试场出门的时候其实隐约就有预感自己要跪,果不其然地跪了。虽然大家都在说是老师没眼光,但是我相信这里面肯定有原因,也许不适合学术就是其中之一。如果还要再加上放弃了挑战杯SRT的项目,放弃了今经乐道的比赛,因为感觉压力太大连着两学期都在期中退了一门数双(同时有些人两学期四门数双无压力),我觉得自己对于学习也就只有这样了。

社工我也做得一般,虽然这学期身兼数职,但大多是因为秋季学期不交换的学生太少的缘故。而在这之前,从组织组打杂,到临到最末一天才报名到调研组当组长(结果也没有做成什么大事,唯一一个大型的调研项目主要是鸡丁在负责),后来又到沟通中心编月刊,手上攥着毕业刊的材料一直没有做出来;而现在,已经有几个思源的小伙伴是副主席乃至主席了,尤其崇拜倩爷整天去跟那些大人物对话,感觉大家在社工上都撵了我十条街了。

体育就更不用说了,除了我必定会参加的马杯拔河以外,我唯一的另外的马杯经历就是去年的马杯象棋,结果最后证明我不过就是去凑数的(当然,说的好听点,就是田忌赛马的),不仅只赢了一轮,而且那一轮经管是四胜一负,换句话说我去不去完全没有影响最后成绩。每年体测对我来说都是半个噩梦,引体向上从来都是挣扎着做起来几个就已经很满意了,估计如果按全年级来排身体素质,我大概就是在后一百名到两百名这个范围内了。

到明年这个时候,又是一年特奖,我相信候选人名单里会出现我熟悉的名字,但肯定不会有我的名字。那时候我一定会回想我过去三年在清华到底做了些什么,为什么他们能够读几百本专业书,拿到十几门满分,从学生会到团委到国旗仪仗队到体育专业队,而我却啥都没做呢?甚至也不用等到那时候,如果让我现在回过头想想,估计已经落下这群潜在特奖得主一大截吧~

但是……遗憾吗?

其实不遗憾。我只是把他们“夯实基础”的时间拿来做别的事了而已。

我进大学之前完全不知道什么是PS,没用过Indesign,没听说过Prezi,没剪过片子,没消过音,人人主页还是个新鲜事物。现在我都学会了,虽然我只会用PS做个协会杂志的封面,拿Indesign放几张图放点文字就当作是院刊,拿Prezi搞个花里胡哨的展示,剪片子的时候还是不会让声音淡入淡出,消音之后伴奏里还是会人声超过音乐,我们的人人主页也只活跃了一年。但是我学会了。

做西方文明和中国文明的笔记,最初的念头只是想做速记,结果一发不可收拾。其实这事儿看起来挺蠢,耗时间,西方文明大概是课上记录和课下整理1:1,到中国文明起码要1:3到1:4,基本上隔了一年我才把中国文明整理完毕。但是我相信,我学到的东西比任何一个只是上了课的同学都要多,比那些考得比我更高的同学也都要多。后来彭刚教授把我的笔记要过去作为他的《西方文明史》的补充,后记里面有一句感谢,我觉得还是挺心满意足的,原本还想要“敲诈”点稿费的想法也烟消云散了。更遑论,就是因为这份笔记的缘故,我在经管结识了许许多多的人,顺带也帮助了一些人(提供了一些不去上课的激励,哈哈),这绝对是比拿到满分更加让人高兴的事。

我喜欢C楼地下水木的旧书架,每次去必定会买50元上下的旧书,有时候明知道图书馆就能借,或是网上也能买,但是我喜欢那种发现一本自己喜欢的书的感觉。而说道去图书馆,相比今年某位大神借了几百本书,90%是本专业的,我大概90%都不是经济类的书籍,我看小说,看杂文,看一些莫名其妙的理论研究(曾经被人调侃看一本讲解从古希腊到现代各类宗教的《神的起源》,和妹子在琉璃厂买笔墨结果最后带回去一本王力老先生的《汉语音韵》,大致如此),我觉得钻图书馆如果只是为了去找一本有助于自己写论文或是做作业的书,或者泛泛地说,找一本为了自己学习的书,绝不是我所希望图书馆给予我的。

我花了很多时间在人人上,加上这篇日志,我的日志总数一共是291篇,带编号的杂记到了HD,也就是第192篇,抖机灵的状态估计也写了不下数百条,因为一次四级考试做了半天的网红结果被父母勒令删掉,曾经也一度好友数达到上限不得不一批一批地删好友。水人人肯定是对学习没有帮助的,而且也占用了不少本来可以做别的事情的时间,何况我也不像杨老师或是王教授那样,成为著名禅师或是著名段子手,来访量也一直是不温不火的增长着,就算是“术业有专攻”,我也绝算不上是把人人营销得很成功的那一类。我想,拿到特奖的人,他们大概不会像我这样咋呼地关注着苏格兰公投,或是有事没事写一两篇阅读量都不会破百的日志自娱自乐的吧?但是,这就是我的乐趣吧。就好像李博学姐的“清华小生活”微博一样,只是自己的小生活而已。

也许有人会说,到清华这样一个国内顶尖高校来上学,难道不就应该学得最顶尖的毕业吗?不就应该每个人都像特奖得主那样勤奋、努力、每门课都力争90+、95+乃至99+吗?不就应该把社工做到最好,从干事一路到部长再到副主席再到院会主席最后争取校会主席吗?不就应该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做不了引体向上就三个月狂减40斤魔鬼变身吗?不就应该每个人的毕业论文都拿了SCI,不是去顶尖学校念博士、硕士就是到行业巨头去发挥力量吗?

但是,特奖也只有10个人而已啊,每门课的成绩curve之后也不是有那么多100啊(还都被特奖的这些人拿了),院会主席和校会主席一届也只能有一个啊。

我知道我拿不到特奖,所以,过得像个拿不到特奖的人,不行吗?

不过,杨老师的话说得未必也太满了,拿了特奖的人,就一定比我过得辉煌吗?

可以一样辉煌嘛,个人的效用函数又不是单峰的。

(2014.11.03 @ 人人 @ 《杂记HD——我知道我拿不到特奖》)

阅读 · 译介 · 创作